县域教育的文化自信

首页 > 教育新闻 > 新闻阅读存档/2017-03-21 / 加入收藏 / 阅读 [打印]
生机勃勃的盘山课堂。 盘山教育局提供

    辽宁省盘山县教育局努力使盘山的孩子都能像城市孩子一样,有自己的兴趣爱好,有良好的习惯和社会适应能力。为此,他们不断丰富盘山县在魏书生任教育局局长时逐渐形成的养成教育,要求全县在校学生至少参加一个社团,“四球一泳”中必须选择一到两项。在教育资源、优秀师资匮乏的农村,到哪里寻找特色?

    深植于几千年的文化热土,借助民间文化人的力量

    盘山县是红山文化繁衍地之一,地域文化丰富。教育的功能之一是传承文化,而“传”与“承”的关节点是人,包括教师和学生。

    有300多年历史的大荒皮影戏是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,如果不是大荒镇得胜学校副校长周红请爷爷周兴阁“出山”,它在盘山教育中扎根可能要延后几年。

    80多岁的周兴阁曾是大荒皮影戏剧团成员,他带着队友进学校唱戏、讲课,普及皮影戏。

    中小学生掌握传统皮影戏并非易事,学校皮影戏社团指导老师张妮就带着学生编教材剧,《鹤蚌相争渔翁得利》是社团的保留曲目。二年级一班刘佳睿是最小成员,演渔翁,他说:“进这个社团能磨练我们,让我有勇气、敢上台。”

    皮影一年年演,孩子一茬茬走,用废弃的X光片做成的皮影形象越来越丰富,孩子对皮影的感情也越来越深了。

    盘山的葫芦丝、烙画、剪纸、沙盘等民间艺术,也随着社团活动的开展,渐渐在校园里扎根。盘山县实验学校校长李长山说:“社团活动不是培养专门人才,而是培养学生的爱好,弘扬家乡文化。”

    乡土文化只有融入更博大的中华传统文化母体和更宽广的精神世界,才有更强大的生命力。认识到这一点,他们主动到“异乡人”那里寻求灵感。

    山东临沂的面塑艺术传承人荆铁钢不知道,自己一番盘山游历,会改变坝墙子学校的课程结构。就在坝墙子学校校长李洪梅为特色课程犯愁时,一位老师告诉她,盘山来了个捏面人的,摊前总是围满了人。如果开一门面塑课,让学生锻炼动手能力、开发创造力、陶冶审美情操,岂不一举多得?

    于是,几路“人马”分头寻访。就这样,荆铁钢的面塑车开进了坝墙子学校,一待就是一个月,培训出了一批面塑教师。

    面塑就这样成了校本课程。这片土地接纳着、包容着异乡文化,并自觉介入了中华民族文化保护。

    弘扬英雄精神,传递革命文化正能量

    盘山战国时属燕地,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和英雄故事。戚继光甜水坞巧捉倭寇的故事,已编进甜水中学校本教材。小八路刘义权、抗日英雄张海天的事迹,也是学生必读故事。校长张计国说,要让学生带着甜水的英雄气概上路。

    慷慨昂扬的革命文化,为盘山县的养成教育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正能量。

    为了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,盘山县各乡镇幼儿园、小学、初中合并,统称“学校”,吴家学校中学部却至今保留着1989年的校名——冬梅中学。它是以勇斗歹徒的16岁女生张冬梅的名字命名的。

    一个冬夜,张冬梅和两位同伴在宿舍里自习,闯进来两名歹徒,冬梅勇敢地和持刀歹徒搏斗,最后倒在血泊里。“死要死在刀锋上,倒要倒在英雄行列里。”冬梅曾在日记里写道。

    人们为了纪念她,在冬梅中学成立了冬梅纪念馆,这里现在是全市青少年道德教育基地和廉政教育基地,去年接待盘山各界参观者1000多人次。

    大队辅导员陈瑞读书时学习冬梅事迹,毕业后来冬梅中学,她深感责任重大。她说,冬梅故事是学校的校本课程,学生的入队宣誓仪式在纪念馆举行,每年清明节整月的系列班队活动都以感恩为主题。

    六年级一班曹雨萌发现,冬梅姐姐处处值得学习,她懂得感恩、严于律己,考试没考好,都会进行深刻反思。跟随着冬梅的脚步,她的成绩一步步提高了。

    “学生的品德、行为习惯、学习心态比较端正。冬梅在传递着巨大的正能量。”吴家学校校长王才喜说。

    21年后,盘山大地上又广为传颂着一位18岁高中生见义勇为抢救12岁落水儿童的故事。盘山高中高三五班的学生李宪,救起了曙光小学五年级学生唐雪松。后来,李宪被保送到大连交通大学。

    培育本土教育能人,让优秀文化代代有传人

    坝墙子学校教师王玉香今年53岁,原是科学课教师。“她55岁退休,以往,现在就是混日子了。但有了面塑课之后,她重新焕发了活力。”李洪梅说。

    一度职业倦怠的王玉香,在荆铁钢的培训课上突然找到了痴迷的感觉,“痴迷就是不睡觉都得把一件作品做好”。

    学校为她成立了工作室,她就用面团团培养学生爱美、耐心、合作的品格。

    六年级学生刘宏宇与同学合作过做兔子。她说:“两个人风格不一样,她做得小,我也得做得小。如果做大了,就得重新做。我应该先‘让’一下。”

    退休音乐教师孙绍林至今还在用二胡、柳琴、中阮、葫芦丝、牧笛等调整学生心性。“有一个学生被家长宠得不打就闹,一训练就说,‘老师,我要睡觉!’可是慢慢地,他变得温和了。音乐对学生德行的涵养,是很有帮助的。”

    每次训练,学生们再闹,只要乐器一响,就都静下来了。胡家学校九年级学生霍斯佳说:“二胡就两根弦,很神奇。我学二胡以后比较有耐心了,有困难也不轻易放弃。”

    胡家学校民乐团60人左右,“乐团里10多把二胡,10多把中阮,10多把柳琴,还有葫芦丝、牧笛、口琴。95%的学生都是跟咱学的。”孙绍林说。

    最近,民乐团里多了几个电子琴,是孙绍林的儿子、音乐教师孙旭加上的,他要搞点创新。“加电子琴也没关系,和民乐很和谐。”孙绍林说。子承父业、中西融合,也算是盘山教育一景了。

    近几年,辽宁省农村教师特岗计划给盘山输送的音体美教师,补充了农村师资,也为各校社团活动补充了师资。这些年轻的、现代的力量,与那些本乡本土成长起来的“乡土教育能人”一起,奉献着朴素的教育智慧、满腔的教育热情。

    以精进精神推动养成教育,唤醒教育文化自信

    文化自信要在教育中扎扎实实地落地,特别需要精进精神。

    1978年,魏书生到盘山任教,在改革开放的时代氛围里,探索出了“7个一分钟”“8个良好习惯”“师生记日记”等“绝招”,形成了魏书生教育思想。

    在盘山县高中上午的大课间,学生们三三两两而又错落有致地来到操场上,迅速排列起整齐的队形。而今教育部大力提倡的大课间,在盘山已实行十几年了。而在盘山各校墙壁上画着的知识树,不正是当前流行的“思维导图”的前身吗?这些,都是养成教育的组成部分。盘山县魏书生教育思想研究会会长李晓忠说:“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,都是养成教育。”

    养成教育在盘山已是成熟的实践,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要求和特点。目前,盘山县构建了“立德树人,面向未来”的大教育,打造盘山教育新现象。比如,“日行一善”,创建“与人为善、以礼为善、以行为善”立德树人的教育特色;“日积一福”,创建“经典国学、经典诗词、经典红歌、经典图书”学习育人特色;“日习一得”,创建“党的知识、两个文明、中华经典进校园”专项活动教育特色;“日重一练”,创建“写日记、办班报、评状元”个性化教育特色;“日思一学”,创建“自主预习、自主训练、自主结成互助组”的自主学习特色;“一生一能”,普及艺术教育等。

    日记是养成教育的重要方式。县教育局班子带头写工作日记,以上带下,形成了一道别样的风景线。

    盘山提倡学生记日记、办班报,而且有严格规定,每学期检查,每一名初中毕业生在义务教育阶段除了自身能力提升之外,还有十余本日记。

    盘山高中校长王远贺说,养成教育的难点、关键是树立正确的学生观,学生是成长中的人,学校要努力实现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,面向全体学生,面向学生全人,面向学习全过程。

    这种精进精神体现在盘山教育方方面面。目前,盘山是全国首批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,也是辽宁省首批唯一的基础教育强县单位。